[課程] 寄生虫学(4)丝虫、旋毛虫
Adrian Chen

丝虫

主要内容是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。

  1. 微丝蚴:虫体细长,光镜下见头端钝圆,尾端尖细,外被鞘膜,体内有圆形体核,头部无核部位为头隙。虫体前部1/5处有神经环,后有排泄孔,排泄孔后有一个排泄细胞。腹侧有肛孔,尾部可有尾核。
  2. 生活史:
    • 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发育:微丝蚴随血液进入蚊体,在蚊体内发展为腊肠期幼虫,再经过两次蜕皮(发育不增殖),发展为丝状蚴即感染期幼虫。
    • 成虫在人体内的发育:具体移行路径不明,一般认为幼虫可快速侵入淋巴管内,并移行至大淋巴管和淋巴结,在此发育为成虫。雌雄交配后产微丝蚴,大多数随淋巴管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。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,即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。丝虫可分为周期型、亚周期型和无周期型。
  3. 致病
    • 微丝蚴血症:一般无症状或仅有发热和淋巴管炎表现。
    • 急性淋巴丝虫病:淋巴管炎、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急性病症。
      • 早期淋巴管可能出现内皮细胞肿胀、增生,随之管壁和周围组织发生炎症细胞浸润,导致管壁增厚,淋巴管瓣膜功能受损,管腔阻塞。浸润细胞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,但病变的淋巴管或淋巴结中不一定有成虫或微丝蚴,提示急性炎症和超敏反应有关。
      • 急性期患者:出现淋巴管炎、淋巴结炎和丹毒样皮炎等,下肢淋巴管最为常见。
      • 丝虫热。畏寒、发热。
    • 慢性淋巴丝虫病:淋巴管部分或完全阻塞。
      • 象皮肿:淋巴管扩张、扭曲,但淋巴仍流通。可能是丝虫所致的淋巴水肿,破坏淋巴管瓣膜,淋巴回流障碍及淋巴滞留于皮下组织,引起局部反应所致。
      • 鞘膜积液:多班氏丝虫所致。阻塞发生于精索、睾丸淋巴管时,淋巴液可流入鞘膜腔内,引起睾丸鞘膜积液。
      • 乳糜尿:班氏丝虫所致。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受阻,小肠吸收的乳糜液经过腰淋巴干饭返流到泌尿系统,有关淋巴管曲张破裂,乳糜随尿排出,引起乳糜尿。
    • 隐形丝虫病: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。I型超敏反应。夜间阵发咳嗽、哮喘、持续性超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IgE升高。胸片示中下肺弥漫性粟粒样阴影。
  4. 诊断
    • 病原学检查
      • 厚血膜法:末梢血涂成厚片,溶血镜检。
      • 新鲜血滴检查法:末梢血直接加盖镜检。
      • 乙胺嗪白天诱出法:白天为患者服海群生2~6mg/kg诱出。
    • 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:免疫层析技术(IGT)试纸条快速诊断淋巴丝虫病。

旋毛虫

  1. 成虫:细线状。雄虫小于雌虫。后端背面有杆状体,由一列圆盘状杆状细胞组成。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。雄虫末端2片叶状交配附器。雌虫子宫长,其中段含虫卵,后段和近阴道处则充满幼虫。新生幼虫从阴门产出。
  2. 幼虫:宿主体内发育,卷曲于梭形包囊中,咽管结构与成虫类似。
  3. 生活史:成虫寄生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。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的骨骼肌细胞内。
    • 宿主食入含有活幼虫囊包,在消化酶的作用下,幼虫在胃中自囊包内逸出。
    • 幼虫钻入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肠粘膜内,经过24小时发育返回肠腔。
    • 48小时之内,4次蜕皮,幼虫成为成虫。
    • 雌雄交配后,幼虫于雌虫体内发育并产出。幼虫产出自肠粘膜细胞,侵入局部淋巴管或小静脉,随淋巴和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、器官或体腔。到大的骨骼肌细胞中,幼虫进一步发育。
  4. 致病:主要是幼虫治病。
    • 侵入期:肠粘膜炎症反应。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。
    • 移行期:炎症反应、肺局限性或广泛性出血、肺炎、支气管炎及胸膜炎。
    • 囊包形成期:受损肌细胞的修复过程。
  5. 诊断
    • 注重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史询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