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課程] 寄生虫学(3)钩虫、蛲虫
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
- 成虫:成虫细长,活时为淡红色,半透明,死后是灰白色。虫体前端较细,略向背侧弯曲。顶端有一发达圆形/椭圆形角质口囊。连口囊咽管为体长的1/6。前端两侧一对头腺,合成和分泌抗凝素和多种酶类;咽管壁有3个咽腺,分泌乙酰胆碱酯酶,用于降低宿主肠壁的蠕动,利于虫体的附着。排泄腔一对,分泌蛋白酶,抑制宿主的血液凝固。雄虫生殖系统为单管型,末端膨大为交合伞,其中有交合刺,且有肌肉性状辐肋支持。雌虫生殖系统为双管形。
-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口囊有两对钩齿,雌虫末端具有尾刺。
- 美洲板口线虫口囊有一对板齿。
- 虫卵:椭圆形,两端钝圆,卵壳较薄,无色透明,卵内含2~4个卵细胞,卵壳与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空隙。
- 生活史:
-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,交配后产卵,随粪便排出。
- 适宜条件的土壤中,孵化杆状蚴。
- 蜕皮2次,分化丝状蚴,为感染期幼虫。
- 丝状蚴与人体皮肤接触后,依靠机械穿刺运动及酶的化学作用,通过毛囊、汗腺、皮肤破损处穿刺侵入皮肤,极少数井口进入。
- 进入人体后,在皮下组织移行,然后进入小静脉或淋巴管,经右心进入肺动脉入肺。
- 大部分通过微血管进入肺泡,借助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运动,沿气管、支气管上行至咽。而后大部分随着吞咽活动,经食道、胃到达小肠。
- 小肠内幼虫2次蜕皮成为成虫。
- 致病:
- 幼虫致病:
- 钩蚴性皮炎:丝状蚴侵入皮肤导致。
- 呼吸系统病变。
- 成虫致病:
- 消化道症状:散在性出血和小溃疡、片状出血性瘀斑,甚至偶尔引起消化道大出血。钩虫病引起的腹泻呈黏液样或水样便,重度感染者大便隐血阳性,甚至可见柏油样黑便、血便、血水便,还可出现水肿、精神呆滞、心力衰竭死亡。可有异嗜征的出现,似与铁消耗有关。
- 慢性贫血:钩虫咽管频繁收缩与松弛形成了“唧筒”样作用,虫体吸血后迅速将血液经过消化道排出。钩虫吸血时,头腺分泌抗凝素。且虫体有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,致使伤口数量增加。
- 婴幼儿钩虫病:一般为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引起。
- 幼虫致病:
- 诊断:粪便检查虫卵,或者经钩蚴培养检出幼虫。
- 直接涂片法
- 饱和盐水浮聚法:常用,操作简单。
- 改良加藤法
- 钩蚴培养法:需要时间较长,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。
蠕形住肠线虫
- 成虫:细小,乳白色,线头样,有头翼和咽球管。雌虫大于雄虫。雌虫生殖系统是双管形,雄虫交配后即死亡。
- 虫卵:无色透明,长椭圆形,两侧不对称,一侧扁平,另一侧稍凸,卵壳较厚,刚产出的虫卵内含一蝌蚪期胚胎。
- 生活史
- 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、结肠和回肠下段,重度感染时也可见于小肠上段甚至胃和食管。
- 雌雄交配后,雄虫很快死亡并被排出,雌虫保卵至宿主睡眠致肛门括约肌松弛时,移行至肛门外,产卵于肛门周围和会阴皮肤皱褶处。
- 虫卵在肛门周围和会阴蜕皮,发育为感染期卵。
- 感染途径包括肛门-手-口途径和经口,甚至可以随灰尘经空气吸入。
- 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,沿小肠下行,在结肠发育为成虫。
- 致病:
- 肠粘膜损伤,重度感染时可引起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。
- 雌虫偶尔穿入肠壁深层寄生,引起出血、溃疡甚至小脓肿,容易误诊为肠壁脓肿。
- 雌虫移行可造成肛门瘙痒,皮肤搔破可以继发炎症。
- 异位寄生现象:导致蛲虫性腹膜炎和肉芽肿,容易误诊为肿瘤和结核病。
- 蛲虫性阑尾炎。
- 绕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。
- 诊断:透明胶纸或棉签拭子在清晨排便或洗澡前在肛周收集虫卵,进行病原学检测或虫体培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