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課程] 寄生虫学(2)蛔虫、鞭虫
似蚓蛔线虫
- 成虫:圆柱形,形似蚯蚓,活时呈粉红色,死后呈灰白色,头部尖细,尾部钝圆。雌虫长于雄虫。体表可见细横纹,两侧可见明显侧索。口孔位于虫体头端,口周有“品”字型排列的3个唇瓣,唇瓣内缘具有细齿,外援上有感觉乳突和头感器。雌虫消化道末端开口于肛门,雄虫则通入泄殖腔。雌虫生殖器官双管型,雄虫单管型,且有交合刺。
- 虫卵:受精卵小,卵壳较厚,壳外常有蛋白质膜,棕黄色(胆汁染色),卵内有一大而圆的卵细胞,两边有新月形空隙。未受精卵较大,卵壳与蛋白质膜均较受精卵薄,卵内充满大小不等的折光颗粒。
- 生活史:土源性线虫,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。
- 寄生于人体小肠,雌雄交配后产出受精卵随粪便排出,在环境适宜的泥土中发育为含蚴卵,1周后经一次蜕皮成为感染期虫卵。
- 感染期卵粪口传播入人体,于小肠孵化为幼虫。
- 幼虫侵入肠粘膜和粘膜下层,钻入静脉或淋巴管,经肝、右心,到达肺,穿破肺泡毛细血管,进入肺泡,在此处完成2和3次蜕皮。
- 沿支气管、气管逆行到咽部,最后进入消化道,回到小肠,于小肠完成4次蜕皮,成为童虫,数周后发育为成虫。
- 致病:
- 幼虫致病:蛔虫性哮喘、蛔虫性肺炎。
- 成虫致病:掠夺营养和损伤肠粘膜,超敏反应,并发症有胆道蛔虫症、蛔虫性肠梗阻、蛔虫性胰腺炎或阑尾炎、以及肝蛔虫病等。
- 诊断:根据病人间歇性脐周疼痛、反复发作的临床表现,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。确诊依据:病原学检查。
毛首鞭形线虫
- 成虫:前3/5细线状,后2/5粗如鞭柄。雌虫长于雄虫。雌虫尾端钝圆,雄虫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。
- 虫卵:纺锤形或腰鼓形,棕黄色,卵壳较厚,两端各有一透明盖塞。
- 生活史:寄生于盲肠,感染严重时也可寄生于结肠、直肠甚至回肠下端。虫卵随粪便排出,适宜条件下在土壤中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期卵。感染期卵经粪口传播回到人体,进入小肠,随后幼虫孵出,钻入小肠上皮细胞摄取营养,而后回到肠腔,移行到盲肠发育为成虫。
- 致病:肠粘膜点状出血、炎症或溃疡,少数有细胞增生,肠壁组织明显增厚,严重者出现并发症,引起消化道出血、阑尾炎、肠梗阻、腹膜炎、肠套叠等。
- 诊断:难以诊断。临床症状贫血、消化道出血、右下腹痛等病症,并伴有一般消化道症状时,应考虑。重度感染时,结合病原学诊断可确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