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課程] 肾脏病理
Adrian Chen

肾小球肾炎

病因和发病机制

  1. 抗原
    • 外源性:细菌、病毒、支原体、真菌、寄生虫、药物、异种血清和食物等。
    • 内源性:
      • 肾小球性:系膜细胞、内皮细胞、足细胞、基膜等。
      • 非肾小球性:DNA、核抗原、免疫球蛋白、肿瘤抗原、甲状腺球蛋白等。
  2. 发病机制
    •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
      • III型变态反应
      • 抗原抗体反应(最主要)
    • 原位免疫复合物的沉积
      • 抗基膜性肾小球肾炎连续的线性荧光
      • Heymann肾炎
        • 人类膜性肾小球肾炎:连续的线性荧光
        • 抗原:足细胞膜,形成上皮下沉积物
        • 免疫荧光:颗粒状荧光
      • 抗体与植入抗原:DNA、核小体、细菌、病毒等

病理类型

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

  • 又称: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
  • 多见于儿童,一般预后良好
  • 病理变化
    • 肾小球:
      • 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(特征性改变)
      • 部分病例壁层上皮细胞增生
      •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
      • 血管壁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
    • 肾小管:上皮变性、可见管型
    • 间质:充血、水肿、炎细胞浸润
    • 电镜:上皮下驼峰状致密物质沉积。
    • 免疫荧光:颗粒状,为IgG、IgM、C3
    • 肉眼:大红肾、蚤咬肾

急进性肾小球肾炎

  • 又称: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、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
  • 好发于青年、中年人,发展迅速,预后较差
  • 病变特征:壁层上皮细胞增生,新月体形成
  • 分型:
    • I型:抗GBM肾炎
      • 原位免疫复合物(IgG和C3):线形荧光
      • 交叉反应:Goodpasture综合症
    • II型:免疫复合物性肾炎
      • 颗粒状荧光
      • 我国多见
      • 血浆除去法治疗通常无效
    • III型:免疫反应缺乏型
      • 电镜(-),免疫荧光(-)
      • 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(+)
  • 病理表现:
    • 肾小球
      • 基底膜损伤 纤维蛋白原大量滤出 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细胞性新月体形成 纤维-细胞性新月体 纤维性新月体
    • 肾小管:上皮细胞玻变或萎缩
    • 间质:水肿,炎细胞浸润,后期纤维化
    • 肉眼:双侧肾脏体积增大,色苍白,表面点状出血,切面皮质增厚
    •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:血尿、蛋白尿、税种、少尿、无尿

膜性肾小球病

  • 成人肾病综合症的最常见原因,非选择性蛋白尿,对激素不敏感,病程长,预后差。
  • 免疫复合物在上皮下沉积 基膜形成钉突呈梳齿状,插入沉积物之间 免疫复合物溶解消失,留下虫蚀状空洞 基膜弥漫增厚,严重受损
  • 免疫荧光:颗粒状荧光,IgG和C3
  • 肉眼:大白肾

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

  • 儿童肾病综合症的最常见原因,高度选择性蛋白尿,对激素治疗敏感,预后较好。
  • 病变特点: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
  • 病理变化:
    • 光镜:肾小球基本正常,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明显玻变和脂变。
    • 电镜: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。
    • 免疫荧光(-)
    • 肉眼:肾肿胀,色苍白,
    • 皮质可见黄白色条纹。

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

  • 光镜:局灶性、节段性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多,玻璃样变,伴有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。
  • 电镜: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,上皮细胞从GBM剥脱免疫荧光:病变处有IgM和C3沉积
  • 结局:多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,小儿患者预后较好。

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(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)

  • 病变特点:系膜细胞,系膜基质增生,基膜增厚呈双轨状。
  • 低补体血症。
  • 病因、发病机制:
    • I型(2/3)
      • 电镜:系膜区和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。
      • 免疫荧光:IgG及C1q和C4,C3
    • II型(致密物沉积病):
      • 电镜:基膜致密层高电子密度呈带状沉积。
      • 免疫荧光:C3沉积(血清c3明显降低),常无IgG、C1q和C4。
  • 结局:慢性进展,预后差;致密沉积物病复发率高。

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

  • 病变特征: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。
  • 电镜: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。
  • 免疫荧光:
    • 我国:IgG C3
    • 西方:IgM c3
  • 病因及发病机制:未明
  • 临床表现:多样性
    • 无症状蛋白尿和(或)血尿
    • 严重:肾病综合征
  • 结局:取决于病变的严重程度

IgA肾病 Berger病

  • 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,复发性血尿。
  • 半数血清中IgA
  • 病变特征:系膜区有IgA沉积。
    • 光镜:组织学改变差异很大(无特征性改变)
      • 多数: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
      • 少数:为局灶性节段性增生或硬化
      • 偶尔:有较多新月体形成电镜:系膜区电子致密沉积物。
    • 免疫荧光:系膜区有IgA沉积。
  • 结局:取决于病变的严重程度。

慢性肾小球肾炎

  • 病变特点:肾小球玻变、硬化。
  • 镜下:
    • 病变肾单位:肾小球萎缩、纤维化、玻变;所属肾小管萎缩、消失;
    • 正常肾单位:肾小球代偿性肥大;肾小管代偿性扩张;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。
    • 间质:纤维组织增生,淋巴及浆细胞浸润;肾小球集中现象。
  • 肉眼:
    • 颗粒性固缩肾(继发性)
    • 肾脏体积缩小、重量减轻,质地变硬,表面布满细颗粒。切面:皮质变薄,皮髓质分界不清晰。
  • 慢性肾炎综合症:多尿、夜尿、低比重尿、高血压、贫血、氮质血症和尿毒症。
  • 结局:预后差。

肾小管间质性肾炎

肾盂肾炎

  • 急性肾盂肾炎:化脓性炎
  • 慢性肾盂肾炎:非特异性的慢性炎症
  • 感染途径及致病菌
    • 上行性感染(主要):致病菌主要是G-,最主要的是大肠杆菌
    • 血源性(下行性)感染:全身感染的一部分,比较少见,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
  • 急性病理改变:
    • 光镜:(上行性感染)
      • 肾盂粘膜:
        • 充血、水肿,中性粒细胞浸润
        • 移行上皮变性、坏死
        • 小脓肿形成 溃疡
      • 间质:水肿、充血,中性粒细胞浸润
      • 肾小管:上皮变性、坏死,管腔内脓性渗出物,有管型形成,肾小管形成白细胞管型,对肾盂肾炎具有诊断意义。
    • 肉眼:病变单侧或双侧,肾脏体积增大,表面散在多数大小不等的脓肿,呈黄色或黄白色。
  • 慢性病理改变:
    • 病变特点:肾孟、肾间质、肾小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,伴肾组织纤维化、瘢痕形成和肾盂、肾盏变形。

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

肾细胞癌(肾癌)

  1. 透明细胞肾癌
    • 最常见,占肾细胞癌的70%-80%
    • 起源于近端小管上皮细胞
    • 特点:细胞多排列成实性巢状或索状
    • 瘤细胞体积大,圆形或多角形,包浆丰富而透明
  2. 乳头状癌
    • 间质富含毛细血管
    • 占肾细胞癌的10%-15%
    • 起源于近端小管上皮细胞,高分化腺癌
    • 特点:
      • 癌细胞形成乳头状结构
      • 癌细胞呈立方或柱状
      • 乳头中轴间质内常见砂粒体和泡沫细胞
  3. 嫌色细胞癌
    • 占肾细胞癌的5%,预后较好起源于集合管上皮
    • 特点:癌细胞多排列成实性巢索状瘤细胞圆形或多角形,胞浆丰富而浅淡,弱嗜碱性,核周常有空晕,细胞膜非常清楚

肾母细胞瘤

  • 儿童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
  • 起源于肾内残留的未分化的原始后肾胚基组织
  • 临床:腹部肿块、血尿、腹痛、肠梗阻、高血压等
  • 肉眼:单个实性肿物,体积较大,有假包膜,边界清楚
  • 肿瘤成分:幼稚的胚基细胞、上皮样细胞(小管或小球样结构)、间叶组织细胞(横纹肌、软骨、骨等)

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

  • 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
  • 病因:吸烟、苯胺染料、慢性刺激
  • 发生年龄:50-70岁,男多于女
  • 部位:膀胱侧壁及三角区近输尿管开口处
  • 组织学起源:移行上皮
  • 病理变化:
    • 镜下:癌细胞排列紊乱,极性消失,见乳头状结构和巢状浸润灶;癌细胞核浓染,细胞异型性明显,核分裂像较多,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。
    • 肉眼:乳头状、息肉状、斑块状、菜花状伴坏死、出血。
  • 临床病理联系:主要症状是无痛性血尿、膀胱刺激症
  • 预后:与分级有关,复发率高。